晚上八点的北京天盈配,韩莹还在办公室打电话。她是某国企房企项目的一名销售,目标明确:约客户来看房。但电话接通后,对方一句话不说就挂断了。等她再拨回去,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。这种情形,她已经习惯了。
并不是她不懂分寸。她知道晚上打电话容易惹人反感,但她没有选择的余地。项目“十一”开盘,营销团队被要求加码打电话和带看任务,完不成可能直接被裁。压力之下,她和无数一线销售一样,被迫加入这场“打电话的内卷”。
打电话成了KPI,成交反倒成了次要任务
现在的楼市,是典型的买方市场。客户不着急买,销售却急得团团转。很多项目眼看成交无望天盈配,干脆不再考核成交量,而是转向“打电话”和“带看”数据。有些项目要求每天打100通以上的电话,销售们变成了“电话机器人”。
韩莹的工作节奏,就是一整套“打电话流程”:早上9点半打第一轮,中午前打第二轮,傍晚再来一波,晚上6点半到8点则是“最后冲刺”。她说,现在行情不好,打十通电话可能只有一两个会回应,能真正来看房的更少。她经常一整天下来连一个客户都约不到。
展开剩余66%更麻烦的是,客户就算愿意聊,也往往只是“礼貌回应”——说“有时间再联系”,但多数并无购房计划。经验丰富的销售知道要适当“松弛”,但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,反而让客户反感。韩莹说,自己已经很少在晚上9点前下班,但成效却越来越差。
销售知道晚上打电话反感度高,却还要硬着头皮上。因为只要完不成任务,就会被扣绩效,甚至被淘汰。有的项目甚至要销售每天汇报客户联系记录,“打电话”几乎成了唯一的绩效指标。这种“为打而打”,已经脱离了销售的本质。
从“卖房”到“卖力”,营销被迫转向表面功夫
一位国企营销负责人指出:真正的营销,是从拿地、产品、定价到服务的系统工程。但当前不少房企营销策略严重“头重脚轻”,项目本身没有竞争力,却一味在销售末端加压。
这背后,是传统拓客方式的集体失效。线下活动越来越难吸引有效客户,哪怕办活动也多是老年人凑数;渠道分销曾经有效,但如今提点越来越高,项目利润吃不住;线上营销则陷入“流量焦虑”,成本高、效果差。
有些房企开始转向“数字化”,用大数据筛选客户、定向投放广告,试图替代“人海战术”。还有企业尝试通过“老带新”提升转化率,比如改善小区环境、提升物业服务,让业主愿意推荐新客户。但这些方式,见效慢、成本高,多数项目依然难以摆脱“打电话求生”的困局。
房子难卖,本质还是产品和信任出了问题
销售们知道,客户不是不买房,而是不买你这个盘。选址不对、产品不行、价格不合适,客户自然没兴趣。更现实的是,很多人担心买了房之后“服务掉线”,甚至“烂尾”,这背后是行业信任的整体滑坡。
韩莹说得很实在:“客户不是现在没需求,是现在不信你。”她也清楚,赢得客户信任才是关键,否则再多电话都只是骚扰。问题是,在她所在的系统里,这种“关系建设”没有被量化,无法成为考核指标。于是,销售只能在“打电话”这条路上越走越远。
真正的营销,不该是用数量来堆砌绩效,而是靠产品和服务打动人心。当一个行业的销售手段变成了“打电话打到客户烦”,那就说明天盈配,真正该改变的不是销售,而是整个行业的打法。
发布于:甘肃省名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