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跟做物业的朋友老周吃饭,他叹着气说:“今年我们公司撤了三个小区的项目博星配资,不是不想干,是真干不下去了 —— 物业费十年没涨,保安工资翻了一倍,再撑下去就得赔钱。”
这话不是随口说的。从 2023 年到现在,全国主动撤场的物业项目比去年多了 47%,连龙湖、碧桂园这些头部房企旗下的物业,也在半年报里明晃晃写着 “战略性退出部分项目”。表面看是 “市场调整”,实则是物业公司算清账后,果断 “甩锅” 离场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:物业为啥集体 “跑路”?业主把物业赶走就真的赢了吗?这个行业到底该怎么破局?
一、物业撤场不是“慈善”,是算清账后的 “止损”
物业公司撤场时,总爱把理由说得特别“体面”——“项目历史包袱重”“物业费收缴率不到 60%”“为保障服务质量,决定战略性退出”。但老周跟我透了底:“这话翻译过来就是‘这活儿不赚钱,爱谁干谁干’。”
展开剩余88%他们公司去年撤的一个小区,我还有印象。那个小区物业费是 1.2 元 / 平方米,十年没涨过。但这十年里,保安的月薪从 2500 涨到了 5000,保洁阿姨的工资也翻了近一倍,再加上电梯维护、绿化养护的成本,算下来每个月都在亏钱。
老周给我算了笔账:“那个小区有 800 户,按平均 100 平方米算,每月物业费收入也就 9.6 万。但光 4 个保安、3 个保洁的工资就得 6.3 万,再加上电梯维保费 1.5 万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 1 万,还有水电杂费,每个月至少亏 1 万。继续干三年,净亏就得 36 万,相当于白扔一辆车。”
而撤场呢?虽然要付违约金,但按合同约定,也就占全年物业费的 2%,算下来不到 2.3 万。“与其硬撑着亏钱,不如及时止损,还能把‘烂摊子’甩给业委会。” 老周说,这不是个别现象,现在很多物业公司都在这么干 —— 当住宅物业的毛利率跌破 8%,撤场就成了最理性的选择,跟 “慈善” 半毛钱关系没有。
二、别忙着庆祝“赶走物业”,业主自治的坑比你想的多
每次有物业撤场,媒体总爱报道“业委会接管小区,自治成功” 的案例,看得人心里痒痒,觉得 “没有物业,我们自己也能管好”。但现实真的这么美好吗?
去年有个机构抽样了 1200 个物业撤场后的小区,半年后的结果让人清醒:34% 的小区服务质量直线下降,电梯坏了没人修,只能 “带病运行”;28% 的小区房价比同片区其他小区低了 5% 以上;19% 的小区收不上来物业费,眼看又要面临 “弃管”;真正能实现收支平衡的,只有 12%。
说白了,“业主自治” 看似把权力还给了业主,其实是把风险也一并推给了业主。大多数业委会成员都是普通上班族,根本没经验管小区:
比如财务这块博星配资,不少业委会成员看不懂《企业会计准则》,把维修基金当“零花钱” 用 —— 有个小区的业委会,没走正规流程就用维修基金换了小区的门禁,结果被供应商坑了,原本 8 万就能搞定的活儿,花了 11.2 万,溢价 40%;还有个小区更离谱,业委会把维修基金借给朋友周转,最后钱要不回来,业主集体起诉,闹得鸡飞狗跳。
再说说法律风险。有个小区赶跑老物业后,业委会觉得电梯还能凑合用,就没及时跟电梯公司续签维保合同。结果没过多久,电梯钢丝绳断了,砸坏了业主的车,电梯公司还反过来起诉小区,要求赔偿 120 万维修费 —— 业委会成员这才知道,原来不签合同也得担责任。
更头疼的是“真空期”。老物业走了,新物业嫌小区 “盘子烂”(要么物业费低,要么收缴率差),不愿意来。业委会只能找 “应急物业”,这些公司大多没资质、报价高,干三个月就跑路,小区陷入 “找物业 — 物业跑路 — 再找物业” 的恶性循环。
所以别再觉得“赶走物业就是胜利” 了,很多时候不过是把 “垄断的物业” 换成了 “不专业的业委会”,服务质量到底怎么样,全看运气。
三、矛盾的根源:十年不涨的物业费,扛不住翻番的成本
物业撤场、自治翻车,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“钱” 字 —— 全国 70% 的老旧小区,物业费还在执行十年前的政府指导价,可人力、材料成本早就翻了好几番。
老周跟我吐槽:“十年前,1.2 元 / 平方米的物业费能请得起保安 24 小时巡逻、保洁一天扫两遍楼、绿化每月修剪一次。现在呢?为了省钱,只能减员增效 —— 保洁从 3 个人减到 2 个,楼道一周扫一次;保安从两班倒改成三班倒,巡逻频次减半;绿化更简单,草坪全改成种麦冬,耐旱还不用经常浇水,省水又省工。”
业主看在眼里,自然不满意:“物业费没少交,服务却越来越差,凭啥还要涨?” 于是就陷入了 “囚徒困境”—— 大家都知道 1.2 元买不到十年前的服务,可谁也不想先同意涨价,怕自己交了钱,邻居却耍赖不交,最后吃亏的是自己。
有个小区去年想把物业费从 1.2 元涨到 1.8 元,开业主大会时,赞成的人不到一半,这事就黄了。结果没过三个月,物业就撤场了,小区垃圾堆了一地,电梯坏了没人修,业主们又开始后悔:“早知道当初就该同意涨价。”
四、行业在自救,但这些新玩法能不能成,还得打个问号
面对困境,不少物业公司也在想办法自救,推出了各种新玩法,但效果怎么样,还得再看看。
玩法一:万科的“弹性定价”—— 像搭乐高一样选服务
万科给小区业主提供了“158 项基础服务 + 350 项自选服务包”。基础服务包括日常保洁、保安巡逻这些必选项,自选包则有 “家里老人上门理发”“宠物托管”“电梯广告收益分红” 等。业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博星配资,像搭乐高一样组合服务,选得多,物业费就高一点。
听起来挺好,但老周跟我说:“这玩法需要强大的数字平台支撑,得能精准统计每项服务的成本、记录业主的选择,中小物业公司根本抄不了作业,最后只能变成‘PPT 上的服务’,实际落地不了。”
玩法二:保利的“物业众筹”—— 大修先垫钱,业主分期还
小区要换电梯、修水管这些大工程,需要一大笔钱,业主一下子拿不出来怎么办?保利推出了“众筹” 模式:先由物业垫资把工程做完,业主再按月分期还款,年化利率 4%,比银行贷款还低。
这其实是把维修基金“活化” 了,但问题也不少 —— 需要银行托管资金,还要业委会签字背书,流程特别复杂。到现在,全国也就落地了 7 个项目,想大规模推广,难。
玩法三:杭州的“大物业”—— 打包小区,用规模换价格
杭州有个街道,把 3 公里内的 12 个老旧小区打包,统一对外招标物业公司。因为规模大,物业公司能拿到更低的保洁、维修报价,物业费不仅没涨,服务还比以前好了。
这种玩法适合老旧小区集中的区域,但前提是街道能协调好各个小区的业主意见—— 有个小区不愿意跟其他小区打包,觉得 “自己小区物业费低,会被其他小区拖累”,最后只能放弃。
五、要想破局,物业得被“重新定义”
不管是物业撤场,还是业主自治翻车,本质上都是“老模式” 跟不上 “新形势” 了。要想解决问题,得从根上改,重新定义物业的角色。
1. 物业费定价:别再 “一刀切”,要阳光透明
现在很多地方的物业费还是政府“一口价”,十年不变,根本跟不上成本变化。不如改成 “成本 + 合理利润” 的阳光模型 —— 主管部门定期公布行业成本指数(比如保安、保洁的平均工资,电梯维护的市场价),允许物业公司每两年根据成本变化,调整 ±10% 的物业费。
同时,物业公司要把“钱花在哪” 列清楚,比如 “1.8 元 / 平方米的物业费里,0.6 元用于人员工资,0.4 元用于设施维护,0.3 元用于清洁服务,0.5 元是合理利润”,让业主明明白白消费,这样涨价也更容易被接受。
2. 监管:引入 “第三方监理”,别再靠业主 “盯梢”
现在业主想监督物业,只能靠自己去看“楼道干不干净”“保安有没有巡逻”,既不专业也不及时。不如引入 “物业监理” 第三方机构,就像工程监理一样,对物业的服务频次、耗材质量进行在线记录,数据直接上传到住建局的云端,业主扫码就能查看。
如果物业违规,比如没按约定巡逻、用劣质耗材,就扣信用分,信用分低了,就不能参与新小区的招投标。这样一来,“劣币” 就没机会进入市场了。
3. 共治:别让业委会和物业 “对着干”
很多小区的业委会和物业是“敌人”,互相猜忌、互相拆台。不如搞 “三位一体” 模式 —— 社区党支部、业委会、物业经理交叉任职,重大支出(比如超过 5 万元的维修费用)需要两个人签字才能生效,防止业委会被 “架空”,也避免物业 “独断专行”。
用制度把“信任” 焊死,而不是赌某个人的良心。比如有个小区,业委会主任和物业经理都得签字才能动用维修基金,再也没出现过 “挪用公款” 的情况。
六、最后想说:没有“胜利者”,只有 “幸存者”
物业集体撤场,不是业主打败了资本,而是“低水平平衡” 的崩塌。今天你欢呼着 “赶走物业”,明天可能就要面对 “垃圾堆成山、电梯没人修” 的困境;物业公司只顾着 “止损撤场”,最后也会失去市场信任。
真正的出路,是把物业从“小区守门员” 变成 “业主合伙人”—— 业主用透明的价格购买专业的服务,物业用优质的服务赢得合理的利润,再用科技(比如智能监控、线上报修)降低信任成本。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“战争” 里,没有绝对的胜利者,只有率先完成制度升级的幸存者。谁能先找到 “业主满意、物业赚钱” 的平衡点,谁就能在小区管理的马拉松里,跑赢最后一圈。
你所在的小区,有没有遇到过物业撤场、自治的问题?最后是怎么解决的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!
发布于:河南省名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